【1054 封公爵】-《明鹿鼎记》
第(3/3)页
在此战之后,汉武帝立刻“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
而霍去病也立刻不负众望“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抛弃他认为军事部署失误,有必败之相的大部队,独自带着八百勇士直奔匈奴王庭老家,斩获远远多于自己的损失。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打机动战的几位伟大军事家之一,虽然他没有任何具体的军事思想流传下来,甚至连战役过程都因为史书照抄汉武帝封赏诏书原文而没有什么实质性东西。
但他的战绩塑成的神话永远无法被磨灭。
“窴颜山即匈奴筑城居汉降将赵信处,骠骑将军霍去病以轻骑追虏至此,得匈奴积粟食,军留一月,烧其馀粟以归。”
由此可见,霍去病军事思想的体现,主要体现在逐,但逐并不是单纯的追着敌人跑。
机动战不是跑马拉松,不是说汉军只要追上匈奴的屁股,踹一脚就能全歼。
机动战在军事史上一直是一种非常考验统帅指挥能力,尤其是现场发挥的战争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分兵,包抄,歼灭,灵活,机动”。
它不像阵地战那样有很多章法可寻,能将这种战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大多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因此霍去病说,“顾方略何如尔,不至学古兵法”,不是他真狂到看不起孙吴,而是因为他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孙吴兵法教授的那一套在面上的东西,对匈奴时已经不太合适了。
每次汉军出动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生死存亡之际,不能像缠裹脚布那样一点点逼死匈奴,只能迅速的给他致命一击,以大批量歼灭为目的速战速决。
而常常被人拎出来提的奔袭,实际上这只是机动战中的一种战术。
同一场战争中,匈奴就算被踢一次,也不可能被踢第二次,第三次。
只有最最愚蠢的军事统帅才会把自己的兵团全部凑在一起。
霍去病的征战记录:“骠骑将军…历五王国…转战六日…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
渠,指渠首,渠酋,是旧时统治阶级常常用来指代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比车耆,这是个匈奴王号。
这也就证明,漠北之战并不是很多人想当然的“打一场就完事了”,而是由一场场战役组成的一次整体战!
史书对卫青,霍去病的记载不公平,不详细,如果按照“漠北之战就是打一场完事”的可笑思想来看,历史胜场最多的军事统帅拿破仑也不过赢了五六场而已。
霍去病在与左贤王决战之前究竟经历了多少场战役不得而知,但完全可以知道的是,他的胜利绝对不是“绕道背后埋伏下来踢了匈奴屁股”这么简单又搞笑,而是从一开始就制定分兵围堵敌军,包抄逐个歼灭的计划,迅速瓦解了匈奴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他们接战的勇气,最终一路追亡逐北至贝加尔湖,共歼灭匈奴精兵七万零四百四十三级。
古代的军事将领们大多勇于冲杀在第一线,并不单纯是因为他们为了给军队起一个带头模范作用,而是因为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发现敌军哪里有弱点,这个第一击太重要了。
你是插左翼还是右翼,敌军哪儿兵力相对薄弱。
不是军事天才,能看出来才有鬼了。
热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的拿破仑在他的回忆中曾经说:“要完成同样的作战任务,现代面临的困难要高于古代指挥官,指挥官对战役结果有显著影响,在古代军队中,指挥官距敌四五十米也不会有太大危险,能处于能够全盘指挥军队的有利位置。
然而在现代战争中,指挥官如果距敌二百米就会把自己完全暴露在炮火下。
因此,由于与前线距离过远,指挥官很难立刻知晓敌情。”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指挥官能距敌一公里可能都算壮士。
这也就说明一个道理,所谓“坐镇后方统筹规划”的统帅才是所谓“帅才”,冲在第一线的统帅只能当将军的神论,霍去病“只是将才不是帅才”的神论都得靠边。
从古至今,伟大军事指挥官们无不渴望自己的指挥位能离第一线近一点,再近一点,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千钧一发之际要是指挥官还坐在大营,要指挥官有什么用。
“锐悍者诛,全甲获丑。”
顽强抵抗的诛杀,其余披甲之士被俘获。
霍去病在攻下匈奴人心目中象征单于的天山祁连后,在鱳得这个地方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极大的宣扬了汉朝的军威,他就是要跟他后来“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一样,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地方宣扬汉朝的煌煌国威。
他这一招心理暗示显然非常有效,因为就在这次战争结束后,河西以浑邪王和休屠王为首的匈奴部,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向汉廷宣布投降。
霍去病没再浪费一个将士的宝贵生命,用一招事半功倍的阅兵活动,成功的使河西贵土从此永远的纳入了华夏的版图。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首传唱千年的《匈奴歌》毫无疑问的揭示了河西走廊在当时有多么重要。
直到后世,河西山丹军马场也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马地之一,而霍去病就被视为它的第一任场长。
霍去病的经历与韦宝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而且你韦宝的功劳再大,你没有把建奴灭了,所以你的功劳还是大不过霍去病去吧?
最关键,大家那霍去病与韦宝类比的意思很明确。
霍去病最高也只是侯爵,死后最赠不过是景桓侯,之前是关内侯,并不是公爵。
而你韦宝现在已经是大明的侯爵,所以在爵位上面没法再给你什么了。
这就惹得朱由校很不高兴,朱由校认为韦宝该当封公爵!
朱由校为什么在这一点上这么坚持,因为魏忠贤长期运作侄子魏良卿的公爵名位。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由校也的确于1626年年底的时候,给了魏良卿一个公爵的爵位!
当然,崇祯一上台,肯定要废除这种毫无作用,完全因为魏忠贤的关系获得的爵位。
“韦宝为什么不能封公爵?还有谁比韦宝的功劳大?”朱由校质问魏忠贤。
魏忠贤讪笑着道:“该当,朝臣们的意思是韦宝太年轻了一些,如果韦宝过了四十岁,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阻力。”
魏忠贤说的很圆滑,因为魏良卿就过了四十,从年龄上能自圆其说,否则朱由校要是问他,那魏良卿为什么能封公爵,魏忠贤就被皇帝怼墙上去了。
“年轻怎么了?谁能获得韦宝这么大的功劳,朕一样封他为公爵!”朱由校少见的露出了霸气,“你现在就去发圣旨!就把朕的原话发出去!”
“陛下息怒,这怕是不合适吧?不能因为一个韦宝寒了满朝文武的心吧?”魏忠贤道。
“怎么?大明不是朕当家了?是你魏忠贤当家了吗?朕让你去传旨!你不去是不是?让王体乾来!”朱由校怒道。
魏忠贤吓得急忙跪下了。
客巴巴赶忙从旁道:“你快去传旨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