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兵制改革-《黄金时代之大宋王朝》
第(2/3)页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
军队的编制有马军和步军两个军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也就是一营500人,一军为2500人,一厢为25000人,采用的是五五制,这在辽军南院系中是一样的。
而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辽军中有百户和千户,基本上和指挥使与军指挥使想当,这在北院系人马都是如此编制。
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戍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可事实上这一点很难做到,由于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很多武将都有自己的家丁护院,这些人多属于自己的私军,全部自己花钱养的战斗人员,多则几千人,少则几百人,这些人才是武将作战的根本,像萧明这样用官帑养私军的基本没有,所以他才能有几万人的私军。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相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
蕃兵是大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这些编制都是神宗时采用王安石新政的省兵法保留下来的,省兵法,即简编并营,裁汰老弱、冗兵。将兵法,即改变更戊制造成的兵将分离,使武将对所部有统御川随和指挥作战之权。
大宋朝军事领导全由皇帝独掌,但下面又军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率(帅)臣是禁军出师征战或戊时临时委任的统军大帅,官名为都部署(后改名都总管)、钤辖、都监等,统领当地分屑三衙禁军。
大宋朝开国之初,赵匡胤为矫治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之弊,即进行军制改革。采取兵权集中于皇帝,臣僚分揽军政,中央萃集精兵,更番戍守边城要地.抑制将权,以文治武,内外相制,守内虚外的政策,但之后继任者奉之为基本国策,遵从不变,导致了冗兵坐食,战力积弱,国势日衰的现状。
萧明自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他综合考察了辽军南院系与宋军的军队编制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他在原有的怨军体系中开始进行选拔,身强力壮,头脑灵活的,还要选择你是否身手敏捷,几乎是十选一的结果,让这些人顶入乌古敌烈统军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