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资源-《四合院:从聋老太太开始》
第(2/3)页
不过嘛,鞋子没有那么显眼,大家一眼看过去最先看到的还是衣着。
反正他们这个班的同学吧,就小卫看的基本穿的都不差,男生差不多都是每人一件白衬衫,脚上不是布鞋就是胶底鞋,女生一大半都穿着布拉吉,其余的穿着也都和老姐差不多。
最关键的是都没有穿带补丁的衣服,这在这时候是一间很难得的事。
为此,小卫这一会没少被老姐瞪,这也怪不到自己啊,谁想到他们班也算得上的半个贵族班呢。
不过仔细一想也是应该的,这个学校本身就是给铁路子弟准备的,把自己人都弄到一起也是理所当然,铁老大的福利可是出了名的好,而且下面的一些产业也多,可以给家属提供岗位,家庭收入是明显比其他单位要高一些的。
而且农村来的学生因为经济方面的问题,一般初中毕业就出去找工作或者上中专去了,到了高中,基本上就剩下家里条件都还不错的人了。
也别觉得他们这边的条件夸张,更夸张的小卫也见过,就是101那边,好家伙,放学的时候外面停了几十辆小车,这可是50年代,和那边一比,老姐她们班也就是个城乡结合部的水平。
可能会有人觉得不公平,但是这是事实啊,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而且现在已经很好了,要知道这种子弟学校是没有上级拨款的,人事、经费都是所属单位自己来解决,这基本上就算是单位员工的福利,招的学生越多,每年补贴费用的就越多。
不过上级对学校招生时,每个阶层的录取比例都是有所规定的,像是从周边农村招收的学生,因为受教育的条件还有家里的观念,很多人的成绩并不好,但是这时候,工农及其子女享有教育的优先权。
比如说老姐她们学校要招收学生,其中工人阶级的要招多少,农民阶级的要招多少都是有最低规定的。
如果要招200人,而报名的人里中下贫农民身份的120人,工人身份的150人,地主、中富农身份的20人,你说该怎么录取了。
这简单了,先把地主中富农的给排除了,农民和工人所处一个阶级,这270人按成绩录取,如果某一方的人数太少,会给一定的名额倾斜,优先录取一些人。
这个优先就比较有讲究了,不同的阶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有了利益自然就会争夺,以后会很热闹。
看着冉老师领着几个男生抱着一大堆课本进来,小卫有些头大,有种回归到前世高中题海战术时期的感觉了。
虽然这世开了外挂,但是当年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从心里就有些发怵。
等大家挨个坐好,冉老师开始点名一个个的上去领课本,倒也没有没来的,现在上学的机会还是挺难得的,而且到了高中,大家基本的学习态度还是有的。
小卫前世网上普遍流传这一个梗,就是说90年代之前,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去上中专了,差一些的学生才会去上高中,而那些中专生只要愿意,就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都是清北的料。
这个说法对也不对,这种问题还是分地域的,而且高中也是分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主要涉及的还是教育资源方面的。
现在高小毕业的和初中学历的学生中,有较强意愿上中专的主要还是位于小城市或者小县城的学生,跳农门,中专是个难得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中专的招生量是远高于大学的。
就比如说现在清北,每年才招收千把人,这已经是华國数一数二的大学了,而大部分的高校可招不了这么多人,有些专业性的高校每年才招几十个人。
而这年头全国一共也就183所高校,每年招收的学生才5-6万名,而且大部分的招生名额都在京都、上沪、山城、金陵、阳沈这些大城市。
等轮到一些小城市,如果城市自身有大学的还好,肯定会照顾本地人,要是没大学的那种,一年给的名额有没有50个都不好说。
中专生就不一样了,很多小县城可能都没有高中,但是却会有一所中专,每年少说也会招收100-200个生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