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麟趾》


    第(2/3)页

    薛潭撩起下袍,跪了下来。

    “是我授意桑林将殿下打晕的,还请殿下治罪。”

    贺融闭了闭眼,疲倦道:“不怪你,你说得对,灵州能有今日,离不开你们每一个人的功劳,我不能枉顾你们的意愿,轻易将你们带入险地。你们信我,我更应该为你们着想。”

    他这样一说,薛潭反是不忍,想了想,下定决心:“殿下,不如由我与林淼带兵,去驰援晋州,届时可前后夹击,胜算更大。”

    贺融摇首:“前后夹击也有讲究,陈巍之兵溃散,你带去的人又少,对四十万突厥人而言,无异羊入狼群,他们有多少就能吞多少。”

    薛潭没想到贺融昏睡三日,醒来就彻底想通了,不由微怔。

    真定公主道:“我们不是想阻止你去救人,而是去了也无用,陈巍那边颓势难挽,如果我们去救长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萧豫破了甘州之后,肯定会直入中原,杀到我们后方,我们就会变成那只螳螂了。我知道,你外冷内热,放不下家人兄弟,不愿他们落入突厥人之手。但眼下,我们有更重要的事,如果长安那边能及时退兵,你与他们,将来未必没有相见之日。”

    薛潭跪在他面前,殷殷相望,面色恳切。

    “殿下,从今往后,我不会再自作主张了。”

    他知道自己让桑林劈的那一下,劈在贺融颈子上,却伤在对方心上。

    但他们之间,一路走来,默契无间,以后也不该生出罅隙,所以得趁早将话说明白。

    “我没怪你。”贺融伸手将他扶起,“再聪明的人也有做糊涂事的时候,我只是……情分与责任,两难兼顾。”

    薛潭苦笑:“我明白,我的父亲继母,和弟弟他们,也还在长安,虽说彼此从前有些嫌隙,可至亲血缘,我又如何能说不管就不管?不过是轻重取舍罢了,世事从来难两全。”

    “所以,”贺融看着他,眼里有了笑意,“不管我做什么决定,你都不会拦着我了?”

    薛潭摸摸鼻子:“打晕您一回,我就担惊受怕好几天,可不敢再来一回了,桑林到现在还没原谅我呢,估计得十盘炸虫子才能哄回来了。哪怕您真想回援长安,我也只有舍命陪君子的份了。”

    “不去长安。”初时的混沌疲倦逐渐消失,清明与冷静又重新回到贺融眼睛里。

    薛潭与真定公主看在眼里,心也跟着慢慢定下来。

    这才是他们所认识的安王。

    “去甘州。”

    ……

    此刻的甘州张掖,红霞尽染了半片天空,让人心中升起血一般的不祥预兆。

    嬴子瑜无暇去看天色,他看的是城下。

    喊杀震天,兵刃相接,死伤无数。

    张掖城被围困数日,早已耗尽粮仓,官府不得不向百姓借粮,但百姓们也要吃饭,这些粮食又能撑得了多久,萧豫故意围而不攻,就是等着他们人心涣散之际,再以最小的代价攻下张掖。

    张掖一破,甘州自然也就再无屏障可言。

    而甘州被拿下,等于整个河西也敞开衣裳,赤、裸裸暴露在敌人面前。

    “不好了,嬴将军!”

    甘州刺史陶暄撞撞跌跌跑上城楼,竟是亲自来报信。

    “敌军绕过城北,往城南而去,现在正在攻打定边门!那边官兵太少,我怕守不住!”

    屋漏偏逢连夜雨!

    嬴子瑜抹了一把汗津津的脸,心想怎么就不下雨呢,要是下大雨,攻势必然缓下来,他们就还能再撑几日。

    可撑过几日之后,又能如何?

    “城内拢共就五万兵马,悉数押在在北城门这里!”嬴子瑜烦躁异常,“要么你叫上些年轻力壮的男丁去顶一阵,只要熬过白天,等到夜晚,他们自然……”

    话音未落,耳边已响起轰然巨响。

    嬴子瑜与陶暄对视一眼,齐齐色变。

    “将军,对方用冲车将城门破了一个口子,城门恐怕很快会失守!”士兵气喘吁吁跑过来喊道。

    嬴子瑜毫不犹豫下命令:“死守到底!周庆,你带一千人跟陶刺史去定边门,那个城门防守薄弱,务必不能让贼人从那里突破,否则就麻烦了!”

    对方领命而去,陶暄跟在后面深一步浅一步,看着腿脚都受伤了。

    也是,一个文官,何曾经历过这种阵仗?

    嬴子瑜来不及叹息一声,转而又投入更激烈的战斗之中,他身披盔甲,亲自上阵,杀了好一拨敌人,士兵们原本稍稍低落的士气因此而重新提振起来,看似又能与对方杀了个平手。

    但嬴子瑜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对方足有三辆冲车,不知南城门那边是否还有,敌方人数又多,城门被破只是迟早的事。

    城下的士兵虽然穿着同样的甲胄,从前可能也是本朝士兵,但现在他们已经改换门庭,为一个乱臣贼子效忠。

    想起萧豫,嬴子瑜就气不打一处来:朝廷待你不薄,你就这么回报朝廷的?退一万步说,就算心里没有朝廷,总该有百姓吧?突厥人冲着晋州而去,你笃定朝廷无暇顾及这边,就来趁火打劫,跟突厥人勾结在一块儿,能是什么好鸟!

    “萧豫在哪里!”他反手一刀,将一名爬上城楼的凉国士兵击倒,特地留着对方一口气,将人抓起来质问。
    第(2/3)页